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大眾傳播理論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開課學期
99-1 
授課對象
新聞研究所  
授課教師
張錦華 
課號
JOUR7021 
課程識別碼
342 M2250 
班次
01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2,3,4(9:10~12:10) 
上課地點
新聞313 
備註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1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91masscomtheo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大眾傳播理論
99/9-100/1
授課教師:台大新聞研究所 張錦華老師  授課地點:新聞館313
學分數: 三學分 授課時間: Wed.9:10-12:10
聯絡電話:33663121
Email: cchwa@ccms.ntu.edu.tw
 

課程目標
壹、課程目的:
本課程為新聞與大眾傳播理論(專題),聚焦批判理論及相關的文化研究為主。當代批判理論與文化研究的發展大幅深化和拓廣了分析大眾傳播現象的觀點和層次。本課程目的一方面以專人介紹的方式,探討主要學者的思想體系與時代脈絡;同時,也反思我們如何觀察和解釋本土的新聞傳播問題和危機。

由於課程時間有限,面對流派眾多及內涵深邃的批判理論思潮,本課程僅能選擇與新聞傳播研究較相關的學者和理論為主;同時,由於本課程仍是概論性質的課程,涵蓋的學者較多,並無法對個別學者作深入完整的討論,研究所同學必須依據個人興趣另行獨立研究。
本課程預訂討論的學者包括Adorno 的文化工業理論、Gramsci 的文化霸權與有機知識分子理論(後馬克斯主義)、Althusser 的泛層決定和意識形態理論(後結構主義)、Hall 的製碼和解碼理論(文化研究觀點),Foucault 的權力�知識和自我技術(後現代主義)、Bourdieu的文化社會學觀點和電視批判、Habermas 的溝通理性和公共領域理論等。

本課程除講授、演講、報告與討論外,十分重視如何應用既有理論觀點來討論觀察案例現象,並加以批判性檢視理論應用的不足之處。如果以典範的概念來說明,也就是希望認識傳播批判典範的分析進路,一方面批判性的詮釋經驗世界,一方面反思自我主體,學習實踐與轉化,成為”公共知識份子”。

簡言之,本課課目的為:
1、介紹批判理論和文化研究主要學者及觀點,學習觀察、反思、詮釋/批判本土新聞傳播現象(教材包括原典與本土新聞傳播研究);
2、幫助研究者發展具批判意識和觀點的研究計劃,並介紹討論相關之研究方法(課堂上會討論個人研究計劃)
3、培養具主體反思和行動意識之“有機�公共知識份子”。
 
課程要求
貳、課程要求
一、出席上課、並參與討論 10%:
  本課程一本哈伯馬斯溝通理性中的互相尊重與自主負責的理念,上課請勿遲到早退,有事未到請務必告知。教學評量除了個人表現,也包括個人進步的幅度。若無故缺課,原則上每次扣學期總成績兩分。

二、每週上課時,應交該週教材之閱讀心得作業 30%:
  包括分析其問題意識及提出閱讀心得(問題意識另紙說明),兩頁以內為原則。凡少交一次,扣二分;遲交扣一分(全部交齊基本分26分,將視寫作內容加減分)。每週教材均應列出書目(並應按照書目格式,請參考《中華傳播學刊》等。

三、至少一次課程教材的口頭報告10%:
  應評述該單元相關研究文獻及網站資料介紹,整理主要文獻之問題意識及研究結果(以二至三項為原則),加以評介,並說明如何據以觀察本土之新聞傳播現象(歡迎使用影像資料)。口頭報告時,應準備書面大綱分發同學(原則上2頁),需列出書目(包括網站資料)。不必交書面報告,但需把PPT檔案寄給助教,公布在課程網站,供同學參考。

四、期末報告一篇 50%:
1、以5,000字至10,000字為度,學期結束後一個月交。
2、在期末一個月前,應寫出題目和一頁左右之大綱與老師討論。
3、題材:可以口頭報告為基礎來發展,內容可為理論文獻的整理及討論(不可僅是文獻堆砌,應有個人對其問題意識及研究結果之評述與討論),亦可為一小型之相關案例研究 (請用本課程理論,全然無關者將不接受)。

4、形式:請儘量符合學術格式。字數應為八千字至一萬字,內容包括:研究目的�文獻評述(概念脈絡,問題意識)�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發現�結果討論�結論(研究結果摘要,優缺點檢視,未來建議等。請嚴格遵守學術倫理,留意書目與注釋格式。

五、其他:參與討論請維護互相尊重、善待異見、容忍多元之理性與感性。   
  任何書面作業,絕對不可抄襲,請嚴格注意學術倫理及註釋格式,並校正錯字(凡不合格者,均退回重做)。(一旦發現抄襲,除將以零分計外,可能影響個人一生之信譽;將視情況嚴重情形,交由學校處理)
(84ab) 本課程鼓勵同學將相關教材自行整理之資料,製作個人學習檔案。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備註: 每週三 14:00~17:00 每週一 14:00~17:00 Or by appointment, or just drop by, your are always welcome:) 
指定閱讀
參、教材
張錦華(2010),《批判傳播理論:從解構到主體》(增訂版)。黎明。
張錦華譯(2002),《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
以及其他相關研究。

肆、上課進度
一、(9/15)基本概念理論、典範與社會
Q:新聞報導「真實」,但什麼是「真實」?「科學」觀點的限制何在?如何受到方法的限制?
主要教材:
1-1江才健(1998年5月3日、4日)。〈迎接一個後科學時代的宇宙新思維〉,《中國時報》。
1-2案例:李嗣涔教授的特異功能研究如何挑戰主流科學典範。
上課主題確定、報告主題確定。

(9/22)中秋節 放假

二、(9/29)傳播研究領域中的典範�歷史回顧(麗雲,全班,401)
Q:台灣傳播研究的問題為何?為什麼?
主要教材:
2-1鍾蔚文(2000),〈世紀之交,追尋傳播研究的意義〉,《淡江大學社會學刊》,2000年10月:pp.1-15。
2-2鍾蔚文(2002),〈誰怕眾聲喧嘩?兼論訓練無能症〉,《中華傳播學刊》,創刊號:pp.27-39。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2-3林麗雲(2004),《台灣傳播研究史:學院內的傳播學知識生產》,第六章。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三、(10/6) 批判理論與文化研究發展簡介
Q:批判理論的背景:法蘭克福學派--現代性與其反思。
Q:批判知識的定位:知識的興趣與三大典範 (J.Habermas)。
主要教材:
3-1黃瑞祺 (1996),<導論:批判理論與現代性>,pp. I~V;<跋語>, 第一章:<社會學的三大傳統>,pp.3-41;第五章:<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pp.105-122。
參考讀物:
  泰瑞•伊格頓 (Terry Eagleton),《理論之後─文化理論的當下與未來》(參考:《新聞學研究》2007/01, no. 90:pp.179-185,趙庭輝【書評】)。
思考問題:
1、從現代性(工具理性)來看當代社會危機,你認為可以解釋我們現在的關鍵危機嗎?
2、三大知識典範與興趣,你認為你自己最適合那一種典範的特質?為什麼?

四、(10/13)阿多諾及文化工業與收視率新聞學
Q:阿多諾及文化工業簡介。
Q:收視率的機制如何影響新聞?有何問題?
Q:政治經濟學研究為何?
主要教材:
4-1張:第二章:<文化工業理論>。
4-2朱元鴻(2000),<文化工業:因繁榮即將作廢的類概念>,《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結構分析》,pp.11-46。
4-3林照真(2009),<電視新聞就是收視率商品-對「每分鐘收視率」的批判性解讀>,《新聞學研究》,2010年:pp.79-117。
參考讀物:
Smythe, D..W.( 1977). Communications: Blindspot of western marxism.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 1(3),pp.1-27。馮建三譯(1992),〈傳播:西方馬克斯主義的盲點〉,《島嶼邊緣》,1(4):pp.6-33。Murdock,G.(1978). Blindspots about western marxism: A reply to Dallas Smy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2(2):pp.109-119。馮建三譯(1992),〈關於西方馬克斯主義的盲點:答覆達拉斯•史麥斯〉,《島嶼邊緣》,1(4):pp.34-48。
  Theodore W. Adorno,《文化工業再探》,李紀舍譯。中外文學,25:2: pp.146-153。
  馮建三(2003),<傳播政治經濟學在台灣的發展>,《新聞學研究》no.75:pp.103-140。
思考問題
1、請以文化工業批判的觀點,說明當前新聞媒體的問題有哪些?這樣的分析取向有何缺點?
2、文化工業概念應該作廢了嗎?現在所謂的文創產業,是否是文化工業?

五、(10/20)Antonio Gramsci文化爭霸理論 
主要教材:
5-1 Antonio Gramsci, (1977). Notes on Journalism. Telos, Sum., (pp. 139-151).
5-2張:第三章:<葛蘭西:文化爭霸理論>。
5-3王杏慶(2004),<零售聰明、販賣瘋狂>,中國時報(以及相關的【論述】討論文章)。
參考讀物:
  周慶祥(2006),<黨國體制下的臺灣本土報業:從文化霸權觀點解析威權體制與吳三連《自立晚報》(1959-1988)關係>,世新大學, 台北。
  江詩菁(2003),<宰制與反抗: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1975~1989)>,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思考問題:
1、意識形態是指「錯誤」或「假」的觀念嗎?意識形態為什麼是“field of struggle”?
2、我國目前的文化爭霸的主戰場為何?知識份子的角色為何?對於國父紀錄片或抗戰史實的爭議,你有什麼看法?)

六、(10/27) Louis Althusser: 泛層決定、意識形態、主體召喚
主要教材:
6-1 Althusser , Louis. (1971).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London , New Left Books .
6-2張:第四章<阿圖舍:意識形態理論>。
參考讀物:
  許津橋 (1987),<路易.阿圖舍:問題與線索>,中國論壇,no. 274。
  黃冠華 (2006),<觀看不見:凝視的概念>,《新聞學研究》no.87:pp.131-167。
思考問題:
1、民進黨到國民黨執政的政治場域中,提出哪些召喚論述(符號)?建立了什麼意識形態主體?

七、(11/3)符號學分析(一)基本概念(錦華,全班,401)
主要教材:
7-1 John Fiske :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張錦華譯,2002。《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第三、四、五章。
案例參考:
  顧玉珍,《性別的魔鏡,女人的媒體》,第四章pp. 5-78。 (節自解讀廣告中的女性意涵,民80年,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應用Althusser符號學分析、及精神分析以廣告為例)
思考問題:
1、請觀察一個新聞事件,留意不同媒體建議何種符號,有哪些意涵?

八、(11/10)符號學分析(二)符號意義與意識形態 (錦華,全班,401)
主要教材:
8-1張錦華譯(2002)。《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第六、九章。
8-2蔡珮(2005)。〈從污化女性髒話看父權在語言使用的權力展現〉,《新聞學研究》,no.82:pp.33-170。

九、(11/17)符號學分析作業
說明另附。

十、(11/24) Stuart Hall(1):文化研究,articulation and struggle 
主要教材:
10-1 Stuart Hall. (1980). Encoding/decoding”, in Culture, Media, Language. (pp.128-138). (本篇文章不長,但清楚闡釋文化研究的基本觀念,值得細讀)
10-2張:第五章:<賀爾:文化研究>。
10-3陳光興(1997/10/1) ,<霍爾:另一種學術知識分子的典範>,當代 , no. 122: 20-49. David Morley and Kuan-Hsing Chen (1996). Stuart Hall: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九零年代的Hall 的觀點)
參考讀物:
  Stuart Hall (1980). Cultural Studies: Two Paradigms.(pp. 14-30).(此篇文章介紹文化研究域內的兩種理論傾向,亦即結構主義與文化經驗式的觀點,亦十分重要)
  陳瀅巧著,方孝謙審訂。圖解文化研究,2006。(很廣泛的涵蓋多個層面,並且多數圖解對初學者頗有參考價值。)
思考問題:
1、Hall 的構連理論的貢獻為何?與傳播研究中的議題建構理論有何異同?

十一.(12/1) Stuart Hall(2):閱聽人解讀
媒體研究案例及閱聽人接收研究
主要教材:
11-1王寓中 (1993),<Hall的主控意識形態理論與電視媒介分析:以犯罪新聞報導為例>,政大碩士論文(pp. 73-163)。(結合Gramsci, Althusser, and Hall,符號學和論述分析)
11-2林芳玫(1996),<『阿信』與觀眾研究>,《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第七章,pp. 183-234。

十二、(12/8) Foucault:後現代主義、權力�知識與論述分析
主要教材:
12-1 Foucault, Michel. (1978).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Part 4, Chap. 1&2, Objective & Method.( pp. 81-102).
12-2張:第六章:<傅柯>。
12-3張文強(2002),<媒介組織內部權力運作與新聞工作自主:封建采邑內的權力控制與反抗>《新聞學研究》no.73:pp.29-61。
12-4南方朔(2004/08/09)<修辭詭辯VS.演說雄辯>中國時報。南方朔(2004/05/10)<拋棄「論述」 回歸「人性」與「事實」>中國時報。
參考讀物
  周月英(1995 ) ,<第五章,蕩婦的祈禱>,《女人的媒體》,pp. 79-148。 (節自周月英(1991),<解讀媒介中的女性意識-以報紙對許曉丹的報導為例>,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紀慧君 (2003),<定位的政治---主體與權力的再思考>,《中華傳播學刊》no.3:pp.83-130。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思考問題:
1、Knowledge�power 流弊為何?「論述」是個壞名詞嗎? 今年選舉的主要論述為何?權力的背景脈絡為何?

十三、 (12/15) Foucault: 主體、倫理、身體�技術到自我呵護
主要教材:
13-1 Foucault, M. The Use of Pleasure. Vol. 2 of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Hurley, R. tran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第一章:Modification pp. 1-13. 第三章, Morality and Practice of the self. pp. 25-32。(Foucault 說明其為何轉變, 以及主要的自我照顧的四個層面)
13-2鄭宇君(2008),<新聞專業中的真實性:一種倫理主體的探究模式> 國立政治大學,台北。第五章:新聞專業中的倫理主體。Pp.85-111
參考讀物:
  林宇玲(2002)<由傅柯的自我技術觀點來看網路的主體建構——以世新大學不同性傾向的學生之線上互動經驗為例>, 《網路與性別》,台北:華之鳳科技。

十四、 (12/22) Bourdieu 場域理論與電視批評
主要教材:
14-1 Bourdieu, Pierre.(1998). Chap. 1: 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Space, Practical Reason: On the Theory of Action. (pp. 1-13).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4-2張:第七章:<布迪厄:結構與主體的辯證分析>。
14-3黃順星(2010),<新聞的場域分析:戰後台灣報業的變遷>,《新聞學研究》,no.104:pp.113-160。
參考讀物:
  舒嘉興 (2001),<導論>,《新聞卸妝-布爾迪厄新聞場域理論》,台北:桂冠。pp, 14-35.
  林富美 (2006),<當新聞記者成為名嘴:名聲、專業與勞動商品化的探討>,《新聞學研究》,no.88:pp.43-82。
思考問題:
1、Bourdieu的電視新聞批判有何特點?不同於其他的媒體批判?
2、從Bourdieu的觀點,如何重新解釋閱聽人?

十五、(12/29) Habermas 溝通理論,和公共領域
主要教材:
15-1張:第八章:<哈伯瑪斯:「公共領域」與「溝通理性」>。
15-2劉慧雯(2008)<研究兩次重要的網路事件:東海劈腿事件與鴻海打壓新聞自由事件。>,《新聞學研究》,no.97:pp.45-81。
參考讀物:
  Habermas, J. (1984). Intermediate Reflections: Social Action, Purposive Activity, and Communication.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Boston, Beacon press: 273-338.
  黃瑞祺(1996),第十章:<溝通和批判>,和第十一章:<溝通與民主>,《批判社會學-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pp. 221-29。
  楊意菁 (2008),<網路民意的公共意涵:公衆、公共領域與溝通審議>《中華傳播學刊》,no.14:pp.115~167。(分析了三千則以上的政治討論議題,發現網路場域中的議題其實並不如想像中多元,主要集中在少數議題,尤其是政治人物和選舉議題。)
思考問題:
1、如何運用溝通理性的觀點來解釋台灣的公共傳播?試舉一案例。

十六、(1/6& 13) 期末報告


 
參考書目
伍、參考書目
張錦華(2010),《批判傳播理論:從解構到主體》(增訂版)。黎明。
張錦華譯(2002)。《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
張錦華、柯永輝、顧玉珍、周月英 (1995)。《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台北:碩人。
(符號學及論述分析案例)
張錦華 (2001) 《女為悅己者「瘦」?瘦身廣告風潮、大眾媒介效果與閱聽人詮釋》。台
北:正中。
陳學明 (1996),《文化工業》,台北:楊智。
舒嘉興 (2001),《新聞卸妝-布爾迪厄新聞場域理論》。台北:桂冠。
林芳玫 (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
Touraine, A. (2002). 《行動者的歸來》,(舒詩偉、許甘霖、蔡宜剛譯)。臺北, 麥
田。
高宣陽 (1999),《後現代論》。台北:五南。
黃瑞祺 (1996),《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光興等譯 (1992),《文化、社會、與媒體》。台北:遠流。
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 1991). 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s. Guilford Press. 朱元鴻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
流。
Kellner, Douglas.(1995). Media Culture. N.Y.: Routledge.
Stevenson, Nick. (1995).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s: Social Theory and Mass
Communication.
Curran, James, David Morley, and Valerie Walkerdine. (1996). Cultural Studies
and Communications. N.Y.: Arnold.
Storey, John.(1996). What is Cultural Studies. N.Y.: Arnold.
相關碩博士論文等。
國內期刊:《新聞學研究》,《中華傳播學刊》等。
國外期刊: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Discourse, etc.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參與討論  
10% 
本課程一本哈伯馬斯溝通理性中的互相尊重與自主負責的理念,上課請勿遲到早退,有事未到請務必告知。教學評量除了個人表現,也包括個人進步的幅度。若無故缺課,原則上每次扣學期總成績兩分。 
2. 
教材之閱讀心得作業 
30% 
包括分析其問題意識及提出閱讀心得(問題意識另紙說明),兩頁以內為原則。凡少交一次,扣二分;遲交扣一分(全部交齊基本分26分,將視寫作內容加減分)。每週教材均應列出書目(並應按照書目格式,請參考《中華傳播學刊》等。 
3. 
口頭報告 
10% 
應評述該單元相關研究文獻及網站資料介紹,整理主要文獻之問題意識及研究結果(以二至三項為原則),加以評介,並說明如何據以觀察本土之新聞傳播現象(歡迎使用影像資料)。口頭報告時,應準備書面大綱分發同學(原則上2頁),需列出書目(包括網站資料)。不必交書面報告,但需把PPT檔案寄給助教,公布在課程網站,供同學參考。 
4. 
期末報告 
50% 
1、以5,000字至10,000字為度,學期結束後一個月交。 2、在期末一個月前,應寫出題目和一頁左右之大綱與老師討論。 3、題材:可以口頭報告為基礎來發展,內容可為理論文獻的整理及討論(不可僅是文獻堆砌,應有個人對其問題意識及研究結果之評述與討論),亦可為一小型之相關案例研究 (請用本課程理論,全然無關者將不接受)。 4、形式:請儘量符合學術格式。字數應為八千字至一萬字,內容包括:研究目的�文獻評述(概念脈絡,問題意識)�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發現�結果討論�結論(研究結果摘要,優缺點檢視,未來建議等。請嚴格遵守學術倫理,留意書目與注釋格式。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09/15  一、基本概念理論、典範與社會
 
第2週
09/29  二、傳播研究領域中的典範�歷史回顧(麗雲,全班,401)
 
第3週
10/06  三、批判理論與文化研究發展簡介  
第4週
10/13  四、阿多諾及文化工業與收視率新聞學 
第5週
10/20  五、Antonio Gramsci文化爭霸理論 
第6週
10/27  六、Louis Althusser: 泛層決定、意識形態、主體召喚 
第7週
11/03  七、符號學分析(一)基本概念(錦華,全班,401) 
第8週
11/10  八、符號學分析(二)符號意義與意識形態 (錦華,全班,401) 
第9週
11/17  九、符號學分析作業 
第10週
11/24  十、國際資訊比較研究 香港城市大學張讚國教授演講
Stuart Hall(1):文化研究,articulation and struggle 
第11週
12/01  十一、Stuart Hall(2):閱聽人解讀 
第12週
12/08  十二、Foucault:後現代主義、權力�知識與論述分析 
第13週
12/15  十三、Foucault:主體、倫理、身體�技術到自我呵護 
第14週
12/22  十四、Bourdieu 場域理論與電視批評 
第15週
12/29  十五、Habermas 溝通理論,和公共領域 
第16週
01/05  暫停一次 
第17週
01/12  期末報告